本文2025年3月28日由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原标题为“美式互联网与美式普选”。作者授权本站转发,标题为本站编辑所加。
笔者此前在《联合早报》上几次感叹 2024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史无前例、奇葩不断。再 次执政的特朗普,两个月来果然如人们所预期,紧锣密鼓地新奇招数迭出,令人叹为观 止。赞誉者谓之强势奇兵、大棋恢宏;批评者责之昏招乱拳、损多益少。年近八旬的老总 统,要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复兴产业、纠正民风、减税减负、驱逐非法移民。 其实,他还有一些笔者觉得更有意义、更具体也更得民心的口号,比如要实行国会议员任期限制,以及要求医疗收费全面透明化等等。当然,所有这些许诺和口号能否兑现以及会兑现多少,成为实在的大变革,还只是些真人秀脱口秀,有待观察。
特朗普 2.0 政府迄今落实最好的政绩,首先可能就是对联邦政府的迅疾砍割。动静很大, 但似乎尚未发现值得一提的腐败浪费,也不会真正削减美国政府的庞大赤字和债务,因为白宫所能左右的开支毕竟只占联邦预算的一小块;主刀的马斯克,倒是招来许多仇视与抵制,身价由此暴跌 1200 多亿美元。
对外,与差不多整个世界的关税大战,尤其是那孩子斗气式的反反复复,令人眼花缭乱; 实际效果尚未知,但至少已经弄得本来各国艳羡的美国股市一路狂跌,三周里损失逾 5 万 亿美元,据说已经超过未来 10 年可能收到的所有关税。促成俄乌停战应该算是一个外交成就,不过代价据说不菲。与各个盟国的戏剧性口水战,尤其是要吞 并加拿大和格陵兰的奇谈阔论,可能已经影响到美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让美国看起来是在莫名其妙地自宫自戕。
不断创写历史的特朗普现象已经持续 10 年。一位在房地产商界生涯里曾经多次宣布过破 产、以主持电视真人秀而知名的老人,素来言行不羁、浮华奢侈、各种争议与官司缠身; 他既非律师出身也无从军从政资历,却牢牢地控制共和党,化身为保守与传统的代言人,两度入主白宫,已经实实在在影响甚至改变美国乃至世界。
笔者多年前在他衣锦还乡回母校时,曾聆听过他作为民主党人的豪言壮语;近来在自己的书里,也分析过他作为共和党总统,在美国对中国政策演变中的特别作用。现在换一个话题,聊几句特朗普何以成就如此现象级的成功,又为何用如此夸张的舞台表演方式来执政。 参透互联网运用奥妙,进而领风气之先的新式网红政治领袖却是不多。
特朗普喜好标新立异,经常走捷径敢试探;成功与失败、受关注和被诟病的程度几乎并驾 齐驱。他对于互联网这个新奇莫测又威力空前的推销宣传与动员力量,具有既敏锐又深刻的直觉。他的性格秉赋、人设形象与经验才能,构成一个几乎完美的网红领袖材料,使得 他能自然而然、得心应手地运用互联网来爆得人气、吸引眼球,简单粗暴却廉价可靠地汇聚铁杆粉丝和许多选票,炉火纯青,远胜几乎所有对手。
那些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的建制派政治精英,无论资历和见识多么杰出高超、人品和成就多么耀眼不凡,无论是“保守”的共和党还是“激进”的民主党,大多都根深蒂固地习惯以绅士淑女、循规蹈矩的风范与言行来自诩自重,根本不屑、不愿也不能成为媚俗乃至粗鄙但 无拘无束、显得实在又接地气的网红。他们自废或欠缺这个新异的奇门武功,再在大众的海选中与精于此道的高手对阵,焉有不败之理。
原本算不上多么保守的“外人”特朗普,连续三次获得政治光谱上趋于保守的共和党提名去竞选总统,很大原因就是该党的“保守”政治精英要么不愿、要么不敢、要么不能成为网红式领袖。从老派的前总统布什和前副总统切尼到新秀鲁比奥(现任国务卿)和万斯(现任 副总统),除了鄙视特朗普甚至骂他为希特勒外,都是无可奈何或者聪明地低头效忠。
不被专家看好的特朗普赢得两次总统大选,一次是击败白人女性希拉莉的技术性胜利(输 了 2.1 个百分点普选票但赢了选举人票),另一次是击败少数族裔女性哈里斯的微弱胜利 (赢了 1.5 个百分点);但是败给比他还年长四岁的白人男性拜登(输了 4.5 个百分 点)。这些战绩显示,一来民主党对互联网时代美国普罗大众关于领袖性别与族裔的偏好有所误判;二来表明在两次选出少数族裔男总统奥巴马后,美国选民似乎可以接受女总统 了;三来昭示即便是一个罕见的超人气网红领袖,在美国选举政治里的号召力可能还是有限,胜算其实并不大。
在高度强调言论自由的美国,美式互联网信息系统的一些特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制造和传播极少有过滤的信息,空前廉价高效、门槛很低而速度奇快;有资源、会投入的就能爆 炒热点、霸持眼球。因为 27 年前的特别法律,瓜分市场的几个平台既不怕反垄断,也不 担心传播虚假欺骗信息会有法律责任,于是碾压必须“负责任”的传统广播电视与报刊。平台为盈利而制造传播无穷无尽、真真假假的新奇故事;加上各种关注转发机制,尤其是由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支撑的秘密算法驱使的定向乃至定人的信息持续投喂,造成人类信息与通讯史上可能从未有过的一个三头怪物:强大的信息茧房效应、无尽的免费消息,与海量的垃圾信息同时共存。人们无意、无法也无暇去深究、核实。于是无休止的语不惊人死不 休与雷人惊悚的狂言妄语,就能抓住眼球、把持流量;怪异欺诈乃至胡说八道,不仅几乎没有代价,还时常回报丰厚。有意操纵互联网也就成为家常便饭;连外国政府利用美式互联网来试图影响美国选举,近年来也层出不穷。
网红以表演为生、以惊人取胜、以震撼为王。网红政治领袖也是如此,可能还必须如此。 考虑到普选,尤其是相对“古老”的美国普选制度本身就有的一些隐患和缺陷,美式互联网对美国政治的作用与影响,既新颖又重大;人们对此亟需更多的了解和因应。
上周发表文章精选:
李强总理没有单独会见戴恩斯也显示中方决策团队对他的期望值并不太高,但是很难想象戴恩斯此次访华没有与特朗普总统和白宫打招呼。特朗普自己是商人,成为总统之后,更愿意让商人为政府办事。让曾经在中国经商的人参与美中关系的互动对特朗普来说是是一个捷径,他们远比一般的外交官更加务实。特朗普提名的驻华大使珀杜有跟戴恩斯类似的经历。特朗普总统近期多次表示自己很快将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晤,戴恩斯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是也强调了美中举行领导人峰会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戴恩斯的访华反复提出中国需要帮助美国解决芬太尼毒品泛滥问题。美国每年死于芬太尼毒品的人数高达75000人,已经成为美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公害。美方认为芬太尼问题的关键,在于中方对此类毒品缺乏有效的管制,放任其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中方则认为是美方缺乏有效的管制,滥用这一药物而使其泛滥成灾。
当前是否存在这样的类比(麦卡锡主义)尚存争议,但确实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与中国的接触变得不受欢迎,而对华强硬的声音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中国行动计划”已经终止,但它在学术界留下了持久的负面影响。同时,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已连续五年维持在 80% 以上,这种态势导致中国问题学者面临压力,不得不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以避免被视为天真或受到(中国的)影响。这种环境直接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自由发挥以及学界的对华交流。这种压力对华裔学者尤为沉重,部分原因在于这强化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历史叙事,即亚裔人士被视为有更高的国家安全风险。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华盛顿学者李成在决定前往香港任职时曾感慨,以前被视为优势的华裔身份,如今却成了一种负担。
在手段和过程方面,毛的威权主义操作与特朗普的策略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包括:利用非常规媒体(在毛时代是大字报,今天则是由特朗普及其铁杆支持者掌控的社交媒体)绕过更为制度化的主流媒体,直接动员支持者;以攻击高等教育和卫生机构作为开端;贬低专业知识的价值,攻击科学;在毛时代,中国共产党派工作组进驻各个机构以夺取领导权,而当今美国则有政府绩效部(DOGE)“实施小组”接管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美国和平研究所(USIP),两者在本质上如出一辙;公开批判(胁迫)特定个人,曝光其行踪,并通过让其成为民众骚扰目标的恐惧进行恐吓;此外,毛和特朗普都刻意培养个人崇拜,赋予自己一种超自然使命的色彩。最根本的是,毛泽东和特朗普都调动动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以此攻击他们的对手。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被恐吓,他们的工作被污蔑为精英阶层的产物,认为这些人自私自利、对普通民众嗤之以鼻——就像特朗普所说的“可悲之人”(deplorables)。在这一点上,其手法不愧是“杀鸡儆猴”。
台湾问题是对中美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虽然两国在1972年发布《上海公报》时就试图找到处理台湾问题的共识,意见的不同,理解的差异使得双边关系因台湾问题不断发生危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目睹了稳定、争吵和几次走到冲突的边沿。北京和华盛顿都认为自己的政策一贯如一,而对方在搞阴谋诡计。与此同时,台湾从一个威权体制演变成生机勃勃的民主体制、台湾人民不断变化的身份认使得三方的决策亦变得十分复杂。在这样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特朗普连任,他更加进取的思路正在震撼美国在全球的政策。特朗普在第二任将如何应对北京和台北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给地区和平与安全带来重大的影响。麦克唐纳教授在这一讲座里将探索特朗普可能的台海政策及其它会怎样影响三方和区域的态势。点击这里可以直接注册北京时间2025年4月8日晚9点半的线上讲座。